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數位隨身聽(ipod)的演進及發展趨勢

由iPod看數位隨身聽的演進及發展趨勢



取自:諸葛正* 周壽祖*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明道中學綜合高中部**
http://163.17.26.248/~daclab/wood/2006-t14.pdf





從1979年Sony Walkman隨身聽體積微小化開始,數位隨身聽不僅止於利用科技縮小產品的體積,更著眼於「品味設計」。這也意味著美感時代的人們對產品的需求,不僅於功能上要多樣化,視覺外觀與質感也越來越受重視。而Apple iPod隨身聽的簡單易用,打敗功能優異卻操作複雜的Sony的Clie PEG UX50 PDA,說明產品操作介面的人性化考量是致勝的關鍵。由iPod造成的時尚旋風所引起的關注,可以說iPod不僅是一種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而探討過去30年來的隨身聽音樂播放器的演變及未來設計上的發展趨勢,以及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各種層面之影響,便是本論文論述的主要目的。主要結論有:1.針對MP3音質的缺點及面對APE格式強調高音質的威脅,MP3將推出新的格式MP3 Pro來因應目前的挑戰,但是否能繼續穩住市場寶座,仍有待觀察。2.手機與數位隨身聽的合作結盟已成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3.2007年全美70%的汽車都將整合iPod,因此對於汽車產業的影響力更加增強。
關鍵詞:iPod、隨身聽、設計史
一、前言
1-1音樂與生活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音樂對現代人的緊張生活具有調劑身心與娛樂功效,並對健康有極大好處,「音樂」可以讓人消除工作緊張、減輕生活壓力、避免各類慢性疾病等,而這些都有醫學根據。音樂的無形力量遠超乎個人想像,所以聆聽音樂、鑑賞音樂,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生活調劑方式。
1-2 聆聽音樂習慣的改變
由日本SONY研發的「Walkman隨身聽」是一個引起現代人生活形態改變的一個重要案例,隨身聽與已經大量進入每個家庭客廳的電視一樣,形成娛樂的私有化(privatized leisure)趨向,它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與對事務的看法,也改變對時間/空間的定義,人們不一定非在限定在一定的時空中做一定的事情。就像是聆聽音樂般,接收資訊也不一定非得在公眾音樂廳或是廣場市集,而是可以在任何隨你想要的時間與場合,例如:慢跑,騎車,逛街,搭乘火車、汽車等行為與場域中便可輕易完成。如此一來,人們雖是處於公眾場所,但卻仍可停留在私人的聽覺世界裡,因此所謂公與私的分界線就逐漸顯得模糊不清。再者,跟隨著隨身聽的周邊消費產品也逐漸漸興盛,例如卡帶與CD的增產、娛樂事業的擴大等。所以現今所看到的已不只是一項硬體的隨身聽產物而已,它還啟動其他相關的消費模式。因此聽音樂不再是大眾的集體活動,而逐漸轉成是一種個人行為的表現模式。
1-3 iPod不只是數位音樂播放器
Apple iPod 與 iTunes的結合使蘋果電腦不再只是賣電腦,而是藉由從解構現有音樂產業中,重新塑造下世代數位音樂產業發展的雛型。也就是說再不用多久,傳統卡匣與CD唱片+播放機的音樂播放模式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iPod為首所引出的數位音樂播放環境。
二、文獻探討
2-1音樂儲存媒體的演變
回顧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音樂儲存媒介演變,由黑膠唱片演化至磁性卡式錄音帶,接著數位化科技的CD光碟登場,再進步到小型MD迷你光碟。而目前當紅的MP3數位音樂則可以儲存在電腦、PDA、手機、隨身聽裡。這裡可以得見由於聆聽音樂的場所、時間皆漸漸不受限制,因此也開始逐漸影響改變聆聽者的使用習慣。
2-2 數位音樂的格式演變
數位時代的來臨,開始影響音樂的記錄方式,
產生所謂數位音樂的各種格式。而由不同公司所研發出的檔案格式耶有所不同,因此從各處取得的聲音檔有時需要加以轉換,列舉幾種常見的聲波檔格式(表1)。
表1 常見的聲波檔格式
聲音檔 格式
代表廠商
.wav
Microsoft
.wma
Microsoft
.au或 .snd
Sun與NeXT
.voc
Ad Lib/Creative Labs聲霸卡
.aiff
Apple/Silicon Graphics(SGI)
.afc
Apple
.iff
Amiga
.mat
Matlab
.aac
Fraunhofer、Douby、Sony與AT&T
.mp3
Fraunhofer與University of Erlangen
以前常見的 CD 唱片,就是一種典型的數位音樂格式,它將音樂的波形透過每秒 44.1 百萬次的取樣,將音樂數位化轉換成 0 與 1 的資料,儲存在光碟片中。這是音樂發行上的一大革新,以全新的數位方式保存音樂,提供音樂愛好者高品質原音重現;並以光學技術讀取,同時擁有百年以上的耐保存能力。
取樣頻率與解析度越大,數位聲訊的品質就越細膩,位元數越高則越能區分細緻的強弱音變化。表2列出常見各種聲音取樣頻率的區分音頻表。
2-3 MP3數位音樂
MP3 是1987年德國研究機構Fraunhofer 與Erlangen大學合作,共同制訂出來的一種數位音樂壓縮演算法,稱之為MPEG Audio Layer-3,簡稱 MP3,屬於破壞性壓縮的一種。它將人類耳朵不易聽見的較高與較低頻率部分去除,另外將跟著較強訊號隨之而來的較弱訊號所產生之遮蔽效應,以及無法聽見的部分去除,來達到高壓縮比的數位音樂壓縮方式呈現。雖然被壓縮過的音樂無法完全還原成原本的樣子而失真,不過這些失真是在人耳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這種可以產生大約10:1的壓縮比,又能騙過人耳的音樂壓縮方式,當然是現今可選擇之壓縮數位音樂格式中的首選。
表2 常見各種聲音取樣頻率的區分音頻表
取樣頻率
位元數
單音/ 立體聲
傳送位元率
DVD
96000 Hz
24bit
立體聲
562.5KB/sec
CD 品質
44100 Hz
16 bits
立體聲
172KB/sec
收音機品質
22050 Hz
8 bits
單音
22KB/sec
電話 品質
11025 Hz
8 bits
單音
11KB/sec
三、隨身聽演變的簡史與產品特徵
3-1隨身聽出現的源起
1960年代末期德國人安德列斯.帕弗爾在家與三五好友聽音樂時,激盪出「邊走路邊聽音樂」的概念,進而發明出「隨身聽」產品的雛型。
他說,當初發明的動機純粹是為享受音樂之美,多年後,他才發現那是一大發明,可以申請專利。後來幾年,他帶著他的發明到Rundig、Philips、YAMAHA及ITT等音響公司,探詢是否有生產製造的意願,結果四處碰壁。他們的回答是:不會有人瘋狂到戴著耳機四處走。雖然吃閉門羹,可是他於1977年3月開始,也接連開始在義大利米蘭、美國、德國、英國與日本申請專利,可是沒想到為爭奪「隨身聽」的專利權,他與日本新力公司在世界各地打官司,纏訟超過二十五年,還散盡家財,終於逼得新力公司與他達成庭外和解,而最終還他一個公道。
3-2 Sony Walkman隨身聽
1979年,Sony公司開始銷售「隨身聽」, 而有“Walkman之父"稱號的高篠先生談到技術創新源起於1978年,當時Sony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
思考在國外出差的途中其實喜歡經常欣賞音樂,所以希望開發出可邊走邊聽的身歷聲音樂播放機。而新產品的概念在1979年7月1日面市前,在其公司內部其實也出現兩大爭議:首先是對新產品市場前景表示擔心。公司副社長確定首批產品生產5萬台,但主創部門擔心產品滯銷,暗中只生產1.5萬台,並準備3萬台產品的零部件,這是因為考慮當時最暢銷的卡式磁帶錄音機月產也不過1.5萬台。但出乎意料的是“隨身聽"上市後竟然出現供不應求的景況,帶動了一股Walkman流行風潮。自從Sony於1979年發表世界首部卡式Walkman受到全球矚目後,1984年,Sony首創CD Walkman。而Sony於1992年推出MD Walkman,再次享譽全球。此後,Sony的Walkman一直都是『流動音樂』的代名詞,每個年輕人都以有一部Walkman為榮。
3-3 隨身聽的特色
隨身聽具有許多便利性而使得它擁有為數眾多的愛用者,它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1)隨身聽體積小巧,攜帶方便,不會像手提式音響一樣那麼笨重。
(2)隨身聽的音質相較於其他一般家電的音樂品質好得太多,使得聽隨身聽成為一種享受。
(3)隨身聽兼顧美學表現的創作工藝外觀,現代隨身聽為爭取更大的競爭力,在外型的設計上也下許多功夫,使每種隨身聽一推出就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4)隨身聽的功能也因時代變化的需求有越來越多樣化的功能出現,現在隨身聽不再只是只能聽一般的CD,連MP3燒錄而成的CD也能使用隨身聽來聽。
(5)因為要配合可以邊走在路上邊聽的這個觀念,隨身聽的防震功能也一直在加強,現在的隨身聽已經不會走路走到一半因為震動太大而當機不能聽。
當然,上述種種演化也都因為受到人類需求改變而產生變化,只要人類一直保持追求無止盡更新需求的觀念存在,隨身聽在未來還是會有許多改變與創新的機會。
3-4 iPod數位隨身聽
第一代的iPod(圖1)誕生於2001年10月23日,一經推出便引起轟動,它不但漂亮,而且擁有獨特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以及超大容量,也為MP3播放器的發展帶來全新思考。先進的scroll-wheel選曲盤讓使用者只需一個大拇指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簡單快捷,而超大容量能容納更多的歌曲,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充分體現音樂帶來的樂趣。
(1)第一代: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 2001年10月23日蘋果特定為iPod舉行記者會,11月正式發行首部iPod,當時只有5GB容量,半年後推到10GB版,同時增加電話簿功能。
圖1 第一代iPod(2001年11月-2002年3月) (2)第二代:2002年7月(圖2)
外形除從機械式輪盤轉為輕觸式轉盤外,其他完全一樣。容量方面則有10GB及20GB兩個版本。同時正式推出Musicmatch Jukebox軟體與PC電腦配搭。
圖2 第二代iPod(2002年7月)
(3)第三代:2003年4月至04年1月(圖3)
無論從設計及容量方面均大幅改進。首先4個操作按鍵從以往Touch Pad四周重新擺放成一列,放在螢幕下方。容量方面亦升級不少,2004年1月推出版本為15GB、20GB、40GB。同時,支援Windows版本之iTunes正式推出,iPod不用再改分為Mac版或Windows版各自使用模式。
圖3 第三代iPod(2003年4月-2004年1月)
3-5 iPod成功的原因分析
成功原因經分析有以下數點:
(1)這是Apple的產品。
(2)優雅洗練的造型美。
(3)iTunes的簡單易用。
(4)iTunes Music Store的成功配套。
(5)優秀的宣傳策略。
(6)定位清楚。
(7)大量附加產品的支援。
四、 iPod所帶來的影響
4-1 創造出iPod的輝煌年代
1980年代是Sony Walkman的年代,1990年代則是Sony MD Walkman的年代,踏進廿一世紀的頭十年,代表著當代的個人音樂文化的代表則由創造出Walkman這個名詞的Sony轉到創造出iPod的Apple上。雖然MP3的音質並不如CD或APE格式的高品質,但由iPod大受歡迎的情況可以看出,這個走向不是「音質越來越好」,而是「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攜帶」,以及「越來越容易複製」的趨向。
4-2 Apple的轉型計畫
iPod的成功讓從不接觸電腦的人都知道Apple這個品牌,Apple成功地轉型為由過去那種主打美術工藝品專門領域的專業電腦形象改為製造生產潮流性優雅產品的前衛公司。賣的不單是電腦本身,更是一種形象,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品味,這也是apple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理由之一。
4-3 MP3產品的主流化
在iPod之前,MP3已經活躍相當時間,但一直都未成為流行音樂的主要格式,原因當然是因為版權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過往由於大廠不推MP3格式而使用各種其他音樂格式,因此MP3一直都被視為一種地下格式,和『P2P』、『盜版』拉上關係,而且因為壓縮比大,所以音色差也成這一個負面的刻版印像。但隨著iPod的成功,MP3一舉轉為主流音樂格式,雖然MP3仍無法和APE等非破壞性壓縮相比,但作為流動音樂播放器而言已經算是能夠接受的品質。另外Apple也推廣可以加入版權管制fairplay的AAC格式,這樣iPod也不會被視為『海賊天國』的專聽盜版音樂的產品形象。
4-4網上音樂商店的主流化
現在一想到網上音樂商店就一定會想到iTMS,這當然又得歸功於iPod的成功。以前,由於網上P2P交換音樂檔的風氣極盛,所以差不多所有人都認為網上出售音樂是不可能成功,但iTMS卻扭轉了這種想法。首先是其方便的購買模式讓使用者一想起就可以買到,比起以往得在網路上找尋較快得多也方便得多,而且還是和iTunes整合在一樣,那就更為方便;其次是價錢實在便宜,0.99美元一首歌任何人都可以應付得來,在相對而言十分自由的情況之下,再加上iTunes的整合,因此使用者自然地樂意選擇在iTMS上購買音樂。
4-5週邊廠商的崛起
以往週邊產品多數都是由同一公司所推出,而這些日系大廠差不多每個月都有新產品出現,產品生命週期極短,使得第三廠商的開發意願低落。但Apple卻採用另一種策略,也就是iPod由第一代到第五代的外表都採用類似的大小規格,因此廠商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產品能不能支援往後的機種。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Apple都沒有向這些廠商收取任何版權費,即使現在Apple提出的也只是如果在商品上印上『專為iPod設計』才要收錢,不印即不必付。這樣廠商自然有更大的利潤空間,也更願意為iPod設計各種週邊產品。而由於大量週邊產品出現,不單是中小公司,甚至連不少大公司都不甘落後地推出一大堆iPod的週邊附屬產品,像JBL推出的iPod揚聲器,甚至連LV都推出iPod專用
套,各大製車公司也推出連接iPod到車內音響的套件,總之是單單一個iPod就創造了無數的新商機出現,這也是很驚人的一個現象。
4-6 iPod文化的出現 以往的數位音樂播放器,總是強調科技產品的冰冷尖端形象,但Apple卻改變了這種想法,由iMac開始,Apple都宣揚一種簡約美,由外觀到內裝設計都盡可能地呈現簡潔性,省卻一切不必要的裝飾與花紋,而iPod也承繼著這種美感論,現在的產品不論高不高科技都受到iPod影響,像那個黑影廣告就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象徵,而iPod的營運模式,也創造出新的管理歌曲準則,這也是iPod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五、數位隨身聽的未來發展趨勢
5-1MP3後繼音樂格式
面對APE格式強調高音質的強勁威脅,在MP3陣營方面,將推出「升級版」的格式-MP3 Pro,一樣是採用mp3為副檔名,但檔案大小祇有舊有MP3格式檔案的一半。它的優勢是提供比傳統MP3音樂更好的音樂品質,所佔的檔案容量又沒有APE來的龐大,至於MP3 Pro是否能繼承MP3之前的豐功偉業,繼續在音樂格式市場繼續稱霸,恐怕還是得看未來聽眾的耳朵有多挑剔,以及網路頻寬發展的速度能否加快腳步而定。
5-2手機與數位播放器的合作結盟
當Apple在iPod上已經賣出超過一千萬台之際,仍尚未跟Motorola談及合作意願。但後來Motorola總裁Zander親自飛往加州Cupertino,僅僅以一句話,就讓Jobs點頭合作;他說:「當你出門,必須確定會帶的三件東西,分別為鑰匙、皮夾與手機,抱歉你的iPod並不在名單中」。套一句明碁董事長李焜耀所說,”未來的手機廠商將是一個3C廠商”。也就是說,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手機(或是手持裝置)將會將原本不同領域發展的功能逐漸整合。首先是手機整合成數位相機功能,成為照相手機;之後是手機整合電腦運算與記錄功能,成為智慧型手機或是具通訊功能的PDA。手機同時也正侵蝕著傳統MP3播放機的地盤,成為具有音樂播放功能的MP3手機產品的出現也指日可待。
5-3 2007年全美70%的汽車都將整合iPod 研究機構Forrester調查指出,56%的消費者說最常在開車的時候聽音樂,因此這個構想讓Apple有機可乘。德國BMW於2004年前已直接把iPod整合進車內音響系統,2005年秋天,蘋果也跟Acura、奧迪、法拉利、本田、日產、福斯公司簽約合作,並整合iPod於其高級車種中。而從2006年8月開始蘋果也宣佈,通用、福特與馬自達等汽車公司,將把iPod整合進其最新車款的音響系統內。由於iPod整合系統漸漸由高級車款普及至大眾車型,因此對於汽車產業發展上的影響力,也是一項值得關注的未來走向。
參考文獻
1. 內山美佳,2005,神話背後﹣iPod成功之謎,筆由自主網站2005年3月16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 freepen.org/eassys/07/2005-03-16a.php。
2. 李玉瑛,2004,隨身聽到手機,李玉瑛的個人網頁,2004年10月28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 www.ghhr.fcu.edu.tw/4-2.htm。
3. 傑特,2006,iPod改變了什麼?─探討iPod熱潮所帶來的影響,內山美佳的網路手記,2006年7月5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kiddho.blogspot.com /2006/07/ipodipod.html。
4. 劉易鑫、林獻浥,徐名志,2006,淺談隨身聽之演進及未來發展趨勢論文,頁2。
5. 諶悠文,2005,纏訟廿五年隨身聽發明人獲新力賠償天價權利金,中國時報《紐約時報》特稿,2005年12月18日。
6. 羅悅全,2005,音樂載體演進史,Hitoradio網站,2005年4月12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http://www.hitoradio.com/music/1b_2_1_1.php?col_id=28&type_id=2。
7. Amber,2005,每日出門要帶的三件東西科技產業實驗室網站,2005年7月14日,上網日期
2006年10月14日,網址: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065.htm。
8. David,2005,Apple數位音樂產業創新三步曲,科技產業實驗室網站,2005年3月23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008.htm。
9. Denise,2006,2007年全美70%的汽車都將整合iPod,科技產業實驗室網站,2006年8月9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21日,網址: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ee079.htm。
10. DJ Tommy,2004,iPod與我,壹蘋果車網網站,2004年3月3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5日,網址:http://motor.atnext.com/moPrintContent.cfm?article_ID=17。
11. Wenchih,2005,隨身聽發明人,溫老的教學部落,2005年12月29日,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4日,網址:http://wen.dcps.tcc.edu.tw/plog/post/2/3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